拉削中常见缺陷的解决方法
环状波纹、啃切伤痕
产生原因:拉刀弯曲,同一圆周上刀齿的刃带宽度不均匀,拉削时刀齿发生偏移,啃切工件表面。
解决方法:刀齿上刃带太窄可用铸铁套加研磨砂研磨出适当的刃带;校准拉刀弯曲。
产生原因:拉削速度太低,拉削过程中出现爬行;拉削速度抬高,拉削过程中出现剧烈振动。
解决方法:选择适宜的拉削速度,工件表面粗糙度要求低时,拉削速度一般不宜超过3m/s。
产生原因:拉削过程中的最大拉削力超过机床允许的最大拉力的80%,导致发生颤振现象。
解决方法:修改拉刀设计;选择机床时保证拉削过程中不超过机床允许的最大拉力的80%。
产生原因:刀刃烧伤、刀刃毛刺未去除。
解决方法:刃磨时,砂轮保持锋利,进给量均匀;刃磨之后用油石磨刀齿,去除毛刺。
条状划痕
产生原因:刀齿上的切削未排除就继续进行拉削。
解决方法:每次拉削完后,要将刀齿上的切屑去除干净再进行下一次拉削。
产生原因:精切齿磨损严重;最后几齿精切齿的齿升量过大,没有分屑沟会使切屑卷曲状况恶化。
解决方法:修磨精切齿;严格检查精切齿的齿升量,合理递减。
鳞刺
产生原因:前角选择不当。
解决方法:选择合适的前角。
产生原因:工件硬度低于180HBS时,易产生鳞刺。
解决方法:适当提高工件硬度。
产生原因:拉刀磨钝,切削条件恶化。
解决方法:修磨拉刀。
产生原因:拉刀前刃面粗糙。
解决方法:修磨前刃面,降低前刃面粗糙度。
工件孔径两端尺寸不等
产生原因:工件孔壁厚度不均匀。
解决方法:拉刀刃口保持锋利,减小拉削力。
产生原因:工件孔壁较薄。
解决方法:适当增加拉刀的精切齿,拉削时浇注切削液。
结构分类体系:键槽加工刀具根据刀体构型主要分为两大技术流派:1.圆柱形刀体结构,采用精密圆柱体与加工孔配合,具有以下特征:定位精度达到±0.015mm的行业高标准;制造工艺设计五轴联动磨削技术,加工周期长达120小时;使用场景局限在φ20-50mm标准孔径范围;目前市场占有率不足8%,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部件加工。
拉刀作为精密加工刀具,其刃口状态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加工质量与刀具寿命。当拉刀出现钝化仍继续服役时,不仅会导致切削刃产生不可逆的机械损伤(如崩刃、卷刃等),更会引发以下工艺异常。